|
《东(北)苑杂谈》栏目在新年到来之际,又重新与大家见面了,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给您带来安康快乐!在东北内嘎达,人们一般习惯管元旦叫阳(洋)历年。管春节叫阴历年、旧历年或干脆就叫年。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,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——大清帝国,建立了中华民国。民国建立后,实行了第一次与西方接轨。其中,“历法”改革就是与西方接轨的一项涉及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。新的历法规定:中华民国实行国际通用的公元纪年法。公元纪年法实施后,规定每年的一月一日为法定节假日,称之为新年,全国人民放假一天。由于民国之前的历法是按照夏历(农历、阴历)编纂的,正月初一被人们习惯称为新年,简称为“年”。这种习惯叫法在民间或皇家已叫了上千年。新的历法(西历)实施后,将公元每年的一月一日称为新年,这就导致产生了官方和民间各自有各自的两个“新年”的局面。为了解决两个“新年”的尴尬局面,民国政府硬性规定将老“新年”改称为“春节”,算是圆满地解决了这一两个新年的问题。故而,民间老百姓不得已而为之地将“春节”被迫地称之为“阴历年”或“旧历年”了。这一叫了上千年的“年”才得以保存了下来。至今,东北内嘎达的老百姓仍然管公元纪年法称之为西历。管西历每年第一天称之为(阳)洋历年,意思就是洋人过的年。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取得政权后,都会对前朝的历书进行修仃并编纂新的历书,经皇帝批准后并以朝廷名义颁布实施。因新的历书是皇家编纂的,故而,被民间老百姓称之为皇历。西历被民国强制推行后,人们就将西洋人的“皇历”称之为“洋皇历”了。洋皇历在东北民间也有叫“扯着过”的,也有叫“日历牌”的。总之,阳(洋)历年在东北内嘎达的民间,不太受老百姓的待见。 |
|